廟 宇
一、歷史緣由
二、地理景觀
三、廟宇
四、廟程休閒實況
一、歷史緣由
馬公市井垵里,明朝時代叫做「禪垵澳」,清朝時代改為「井仔垵社」,光復後又改為「井垵里」,四百多年來三易其名。「按」這個字,閩南話是指港口。明朝時代所以叫做「禪垵澳」,相傳是第一批先民在此落戶時,因為港口都是淺灘,漲潮時水深最高也只有三、五台尺,古代的漁民叫五台尺是一噚,因此據此取地名為「噚垵」,後來由於陸續有移民來到,大家認為「噚垵」這個地名不好,遂改為「禪安」,而「噚」與「禪」閩南話同音。「澳」這個字,明朝時代是指聚落。清朝時代改為「井仔垵社」,是根據地形取地名地理,因為「井仔垵」村落位在高坡下,由於地勢低,地層水源集中,先民在居家周邊開鑿許多淺水井,每個井只要挖幾尺深就有泉水,而且長年不乾涸而得名。「井仔垵」,閩南話是指「多井的港口」。「社」,清朝時代是基層行政單位的地名,指「村」或「聚落」,「井垵社」如以現代行政基層單位相稱,即類似「井垵村」。清朝時代的「井仔垵社」,屬「嵵裡澳衙門」(類似嵵裡鄉公所)管轄。日本占據澎湖後,仍叫「井仔垵」,民國三十五年與嵵裡里合為一里,稱為「嵵垵里」,民國四十年由於落實地方自治,重新規劃村里,才與嵵裡分開,獨立成為一個里,即叫「井垵里」。
井垵里是馬公市郊外的小村落之一,民國七十三年該里人口最多時是五百多人,居民不多,但姓不少,如石、蔡、歐等。村落居民少,但姓多,顯示在明、清兩個朝代,有多批來自不同省籍的移民在此落戶。
在澎湖,通常是大村落才有一村里兩座以上寺廟,井垵是個小村落,卻有兩座神廟,顯見古代有來自不同地方移民在此落戶的事實。
二、地理景觀
井垵里東與山水里為鄰,東北臨五德,西接嵵裡,並臨台灣海峽,北連馬公內港,適位於風櫃半島的最東側。
根據耆老口述,井垵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井仔垵有一口古井,這口井不是很深,卻終年有水,水質甘甜,往昔嵵裡缺水時,皆來此取水,因此古井很出名,所以稱為井仔垵。另一種說法是從地理形勢而言:井垵聚落的東邊有一個俗稱為「龍頭」的台階地,沿階而下,就像井一樣深邃,而井垵的內港又是低地,有如一個「垵」,所以稱為井仔垵。
一、歷史緣由
二、地理景觀
三、廟宇
四、廟程休閒實況
一、歷史緣由
馬公市井垵里,明朝時代叫做「禪垵澳」,清朝時代改為「井仔垵社」,光復後又改為「井垵里」,四百多年來三易其名。「按」這個字,閩南話是指港口。明朝時代所以叫做「禪垵澳」,相傳是第一批先民在此落戶時,因為港口都是淺灘,漲潮時水深最高也只有三、五台尺,古代的漁民叫五台尺是一噚,因此據此取地名為「噚垵」,後來由於陸續有移民來到,大家認為「噚垵」這個地名不好,遂改為「禪安」,而「噚」與「禪」閩南話同音。「澳」這個字,明朝時代是指聚落。清朝時代改為「井仔垵社」,是根據地形取地名地理,因為「井仔垵」村落位在高坡下,由於地勢低,地層水源集中,先民在居家周邊開鑿許多淺水井,每個井只要挖幾尺深就有泉水,而且長年不乾涸而得名。「井仔垵」,閩南話是指「多井的港口」。「社」,清朝時代是基層行政單位的地名,指「村」或「聚落」,「井垵社」如以現代行政基層單位相稱,即類似「井垵村」。清朝時代的「井仔垵社」,屬「嵵裡澳衙門」(類似嵵裡鄉公所)管轄。日本占據澎湖後,仍叫「井仔垵」,民國三十五年與嵵裡里合為一里,稱為「嵵垵里」,民國四十年由於落實地方自治,重新規劃村里,才與嵵裡分開,獨立成為一個里,即叫「井垵里」。
井垵里是馬公市郊外的小村落之一,民國七十三年該里人口最多時是五百多人,居民不多,但姓不少,如石、蔡、歐等。村落居民少,但姓多,顯示在明、清兩個朝代,有多批來自不同省籍的移民在此落戶。
在澎湖,通常是大村落才有一村里兩座以上寺廟,井垵是個小村落,卻有兩座神廟,顯見古代有來自不同地方移民在此落戶的事實。
二、地理景觀
井垵里東與山水里為鄰,東北臨五德,西接嵵裡,並臨台灣海峽,北連馬公內港,適位於風櫃半島的最東側。
根據耆老口述,井垵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井仔垵有一口古井,這口井不是很深,卻終年有水,水質甘甜,往昔嵵裡缺水時,皆來此取水,因此古井很出名,所以稱為井仔垵。另一種說法是從地理形勢而言:井垵聚落的東邊有一個俗稱為「龍頭」的台階地,沿階而下,就像井一樣深邃,而井垵的內港又是低地,有如一個「垵」,所以稱為井仔垵。
三、廟 宇
吳府殿
一、 歷史緣由: 且夫俎豆馨香,所以報神恩也,建宮奉祀,所以肅明棰也,是故翬飛鳥革廟宇莊嚴於以妥神祇而歆靈爽焉如吾里 吳府殿主神奉祀吳府千歲考其世系姓吳名潛 祖籍為浙江省嘉興縣人氏,其生前時值明末清初,地方擾亂吳王隨鄭將軍來至澎湖西嶼據守西炮台與寇作戰,怎奈勢敗,西炮台失守,對方勸其投降,惟心存忠義堅不就乃自刎而亡。 玉帝嘉其忠貞敕封神職於清 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一六七四年)與金府千歲並駕降臨本鄉開墾坐鎮遂顯機指點鄉民先蓋小型廟宇奉祀經過一百八十二年代天巡狩邱朱柳三府千歲出巡到此協助鎮境民安後來再雕塑柳府千歲金身朝拜此為吳府殿之肇基迄今已歷三百一十一年之久。民國七十一年壬戊十月二十三日興工將舊廟拆除依原址擴大重建,工程順利進行至七十三年(公元一九八四年)歲次甲子八月完成。
吳王殿外觀
吳府殿
一、 歷史緣由: 且夫俎豆馨香,所以報神恩也,建宮奉祀,所以肅明棰也,是故翬飛鳥革廟宇莊嚴於以妥神祇而歆靈爽焉如吾里 吳府殿主神奉祀吳府千歲考其世系姓吳名潛 祖籍為浙江省嘉興縣人氏,其生前時值明末清初,地方擾亂吳王隨鄭將軍來至澎湖西嶼據守西炮台與寇作戰,怎奈勢敗,西炮台失守,對方勸其投降,惟心存忠義堅不就乃自刎而亡。 玉帝嘉其忠貞敕封神職於清 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一六七四年)與金府千歲並駕降臨本鄉開墾坐鎮遂顯機指點鄉民先蓋小型廟宇奉祀經過一百八十二年代天巡狩邱朱柳三府千歲出巡到此協助鎮境民安後來再雕塑柳府千歲金身朝拜此為吳府殿之肇基迄今已歷三百一十一年之久。民國七十一年壬戊十月二十三日興工將舊廟拆除依原址擴大重建,工程順利進行至七十三年(公元一九八四年)歲次甲子八月完成。
吳王殿外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