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廟宇的故事~西嶼二崁~邱府王爺(林志峰)


廟宇
一.簡介
祠奉主神:邱府王爺
祭典日期:農曆九月十八日(誕辰) 、 七月十五日
宗教:道教
服務電話:06-9981103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23號
二興宮所供奉主神邱王爺,據傳是由小池角關帝廟迎請金身供奉。據日治大正十二年(1 9 2 3 ) 癸亥四月一日重修二興宮碑記記載: 本廟興築百年有餘,重修兩次,又因廟貌歷受風雨,故集眾人之力重建。而現今,廟貌係民國六十年代所興築,累計共修築四次。
二. 歷史緣由
二興宮前高起之小土崗,村民稱之為蟳穴,其上長滿青草,中間隆起高地為蟳身,兩側突起稜線為蟳腳,相傳為一修練千年得道蟳精安身之處,在此吸收日月精華,享受天地靈氣,據傳二崁第二代祖母擇定蟳穴埋葬,其後人丁興旺,故此地成為二崁村民極力捍衛的一處風水地。
三. 地理景觀
二崁,因南、北各兩處小高地夾握著聚落,澎湖人稱高地為「崁」,因此古名二崁。
四.廟會活動實況
澎湖各大廟舉凡「迎王」、「送王」廟會活動皆成為地方盛事,唯獨二崁的二興宮,遇有「王爺」來訪時,非但沒有舉行迎王的儀式,反而發動全村民眾手持武器至海邊將王爺打跑,不准王爺上岸入廟休息作客,這種習俗即是二崁聚落流傳已久的「摃王」傳奇。 歷史久遠的二崁村民宗教信仰中心的二興宮,主祀邱王爺,按理來講應會和其他王爺廟做友誼上的交流,遇到代天巡狩的王爺來訪時,皆會以禮相待並開會決議舉辦迎王儀式,但二崁信仰中心的二興宮,對於要求來訪或稍作休息的王爺,非但不加以禮遇,反而全村子弟手持武器至海邊「摃王」,將王爺所搭乘的王船趕走,不准王爺上岸入廟休息。
資料來源:從缺....

廟宇的故事~白沙城前~明新宮(陳淑美)




廟宇
一、簡介
廟 宇 名 稱 :城前明新宮
祠 奉 主 神 :文衡聖帝另有李、池、朱三位千歲
建 醮 日 期 :大約三、五年一次,並訂於該三位千歲之中一位聖誕之日前後。
宗 教 :道教
創建年代日期:西元1924年
組 織 型 態 :管理人制
負 責 人:蕭長萬先生

二、歷史緣由
根據該廟廟祝蕭東清老先生口述,該廟原名保龍宮,奉祀福德正神。由於信徒日益增多、香火鼎盛,遂於西元1924年重新興建,改為明新宮遷移現地,並改祀主神為文衡聖帝。當年有一陳善士在布袋嘴海面遇到麻煩,向當地朱府千歲發願,若能平安脫困,願彫金身奉祀果如願脫險,回鄉後即彫刻金身奉在明新宮,香火鼎盛。西元1925年間,代天巡府經過隘門海岸,朱府千歲降臨指示弟子前往與外鄉信士爭祈,李、池府千歲應然所願,遂爭先迎駕回宮安奉。西元1960年受白蟻之害,該廟在重整一次。直到西元1976年,廟宇已全破損,村民發起開始重建,因經費有限,中途停建。至西元1988年,由現任廟祝蕭東清老先生發起,重修委員會成立,該年落成。

三、地理景觀
明新宮坐落在該社區中心點稍偏南,坐西朝東,居民住家較集中於廟的北邊,在該廟的東北方高地是鎮海城遺址的所在,前方有一涼亭及池塘,後方為小高地,佈滿銀合歡。

四、廟會活動實況
明新宮因為民丁少,經費不足,所以很少有廟會活動。三、五年才有一次建醮,邀請中屯公廟的神明來作客。每年農曆元宵節過後,元月底前會舉辦一年一度的遶境活動,請案山的小法師團來安五營。至於平時初一、十五「犒軍」的部份,因為該廟沒小法師,因此就沒在「犒軍」,連神明想「採乩」來濟世,也沒辦法。

上左圖為營頭,依其方位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即為五營。而上右圖為該廟內所奉之三位千歲石碑,安於海邊,其用處為王不見王,王船較不敢靠太近,村民才不會無意侵犯到王船。
五、廟埕休閒實況
根據該廟廟祝蕭東清老先生描述,因為 本村人口稀少,多為老人與小孩,也沒 什麼休閒活動。只是我去訪談時,有看 到地面曬著地瓜乾。

資料來源:同事提供

廟宇的故事~瓦硐~武聖廟(薛郁蓉)


〈武聖廟〉
1.簡介
清代創建(祠奉主神:文衡聖帝;宗教:道教);於漢、唐、宋之精忠衛國,耿耿丹心,照耀史冊之忠義志士如關羽、岳武穆者,後人為崇仰其五常俱備以身報國之精神,而立廟崇奉。村處僻壤,住民生計艱困,雖經年代已久,但仍保持以往之貫例與習俗,未具規模之改建。
2. 歷史緣由—(經過與沿革如有碑文請將碑文抄錄):
為夫以聖神顯化澤被於四方而為萬民所景仰神恩浩蕩德昭日月為群黎所崇頌因而建廟以祀奉而亮節高風於千秋萬世本廟建於何時難以查考雖有樑籤一支可稽奈因年久月深字跡模糊難以辦認惟能考據者只有道光庚戌年本村呂氏兄弟所献「浩氣參天」匾額一面以及舊有收支帳冊為道光丁未年間而己迨至日據時期即昭和十二年本村耆宿方金鐘呂章等鄉紳倡議籌款重修其時因日本政府提倡皇民化政策之壓迫屋頂不准堆砌燕尾角之故廟貌全變至民國五十二年歲次癸亥由方牛講呂祥等倡議而再重修一次其間經過數次颱風侵襲以致屋脊上之裝飾剝落逢雨即漏此次由本村旅臺人士方金松先生返鄉時鑒於廟宇已破損不堪而提議重建旋由鄉老呂天姓方有入呂萬得等首途赴臺募捐同時村內民丁部份由呂萬得方有入陳寿全等負責募捐事宜即擇吉於民國七十五年歲次丙寅陽月動工鳩建計地基填高三尺二寸寬深各加大六尺並增建四重亭乙座因所募款項不敷所需乃由方思溫呂天姓呂龍盤再度赴臺募款幸賴鄉親熱心及本廟神靈顯赫乙切工程進行順利完成於民國七十七年歲次戊辰蒲月入火安座同年菊月舉行落成大典由是廟貌煥然一新香火鼎盛神威更險赫村民也有一清悠之休憩場所。爰立簡誌俾後人作薪火相傳之意是以為誌。
3. 地理景觀
白沙鄉—瓦硐村 屬澎湖本島北環系統
4.廟會活動實況
整個白沙鄉村落空間內部的運作,主要是由村廟組織來執行形成村落共同體(如:赤崁村的主廟為龍德宮),並與漁撈活動具有結性。
廟前空地休閒實況—無民國七十七年整建新貌如圖:

資料來源:從缺....

廟宇的故事~竹灣~大義宮(歐月娥)

(這是埃及的柱子喔!)


〈竹灣廟宇介紹〉
「竹篙灣」與「竹灣村」地名的由來   自從清朝時代即被稱為「竹篙灣社」的西嶼鄉
竹灣村,傳言其實擁有各式不同的地名由來。有人 形容該村早期因盛產「竹子」而得名,亦有人推翻 傳言指稱竹篙灣根本就沒有生長竹子的地理條件; 並引述先賢耆老的說法:「竹篙灣」,乃因澎湖先民 最早使用的捕魚網具「立竿網」,而整個港灣裡滿佈 許多的「竹竿」,因此相傳竹灣村的前名「竹篙灣」正因此而得名。依據當地耆老轉述,西嶼鄉竹灣村自從明朝鄭成功登陸台灣期間,竹灣村即已有許多先民居住,且均以捕魚維生。由於當時捕魚技術貧乏,但是豐富的魚貝垂手可得,先民往往僅持簡易的叉子即可於海岸邊捕獲新鮮肥美的海魚。 長者們回憶說,先人教授趁乾潮時將漁網定置於沿岸海底,而於漲潮後,使用竹竿撐起漁網;以此種「立竿網」方式是早期捕魚的絕技。「竹篙」係閩南語,指「竹竿」,「竹篙灣」應該是指當時港灣內處處可見插著「竹竿」;因而有沿襲至今仍然於身分證地籍欄記載:「西嶼鄉竹灣村竹篙灣?號」的事實。 據文獻記載,竹灣村於清朝時稱為「竹篙灣社」,日據時期則叫做「竹篙灣鄉(村)」或「竹篙灣」,直到台灣光復後實施地方自治,才正式起用「西嶼鄉竹灣村」地名。 竹灣村最早到的先民相傳係隨鄭成功而來屬「青陽衍派」,姓「蔡」的居多,後續再有來自泉州府南城門外磁杜庄姓「吳」的移民於竹灣村落腳繁衍。因隨農漁業漸趨式微,村內人口外移甚多,目前僅有老弱者一千餘人。大部份漁民已將生計漸轉近海漁撈及箱網養殖;農作物因地質、天候因素,僅「白膜花生」為當地代表性農產品。 竹灣村於清朝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即已建置大義宮神廟,供祀文衡聖帝(即關公),迄今經數度整建之「大義宮」係金碧輝煌、遠近馳名的觀光景點。竹灣社區發展協會所設置於竹灣村入口牌樓處之「社區意象地標」仍以竹子為其特徵。

竹灣大義宮
本廟約創建於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早期為奉祀溫府王爺,於三十多年前增加奉祀關羽(文衡聖帝)而名為「大義宮」,近年重建約耗資千萬元。廟貌金壁輝煌、宏偉浩大,為西嶼鄉之觀光勝地。
 大義宮原名為四合宮,建造於四百多年前,當時由橫礁、竹篙灣、合界、小門四村共同合建一宮以祀神,故號四合宮,後因各村發展迅速,來往路途遙遠,諸多不便,遂由各村個別建廟宇一座,祀奉神明以朝拜祈祐平安,因此本宮於民國前二年遷建至現在地址,奉祀溫府千歲。於民國十一年並增祀聖帝,故號大義宮,乃取關帝一生盡忠大義之意。
  大義宮中有鸞堂一處,是民國前八年,光緒三十年時,由當地村民感念神聖威靈顯赫,發起創設之得善堂,扶鸞濟世救民,至今已有八十年之史蹟,現在有鸞生一百多人,按照每個月三六九日濟世,感 化村民向善,專為人群服務。 民國五十八年因廟宇年久失修,令人怵目驚心,村民決心改建,重修廟體,乃由鄉老召集會議,著手進行,於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下旬,在信徒自動自發籌組之下開始拓地工作,為時足足一年之久,完全以血汗完成最艱鉅之工作。



資料

來源:自行

拍攝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廟宇的故事~菜園~保安宮(薛郁蓉)


廟宇
一.菜園保安宮簡介
二.歷史緣由
三.地理景觀
四.廟會活動實況
五.廟埕休閒實況




一.簡介 
菜園東安宮是於清朝年間分靈來澎湖的。廟中香火的由來,是清朝一位賣雜貨的人,坐船在菜園港上岸,沿路叫賣,因天氣炙熱,便將香火掛於樹上,在菜圃澆水的池子裡沖涼。浴畢,忘了帶走香火。到了晚間,有人發現樹上發亮,便上前查看,才發現是個香火,上面寫著「朱府王爺」四字,於是便拿回家中奉拜。後來因為非常靈驗,村人便要求讓大家來共同供奉,於是石泉、前寮、菜園三社便共建一朱府王爺廟(通稱朱王廟)。清末人口增加,三社便協議將該廟分家,於是,前寮分得令旗,石泉分得神像,菜園分得香爐,再各自蓋廟供奉。目前石泉、前寮仍名為朱王廟,只有菜園人不知為什麼,將其改名為東安宮,但主神全是朱府王爺。
二.歷史緣由
明崇禎九年歲次丙子西元1636年肇基始祖正東公蒞澎,相貌形勝,定居菜園其後約二百年清道光年間傳言有搖雜稅者,荷重擔沿途叫賣至此,行抵後完路處,時逢盛夏,灼熱難當,乃卸担,入浴匏攕窟消暑,竟將所攜護身香火還留啟樹,翌晨園主異其周圍閃光,細蔡香火上記載朱府王爺尊號,即攜返朝拜,消息傳開聞迅即引人注意,旋回石泉、菜園、前寮三里協議就近合併朱王廟共祠,嗣因各里人口繁衍,方可獨立。所議各建廟宇,分室俸祀,依籤序石泉得寶像,菜園得王爐,前寮得令牌,光緒八年歲次壬午西元1882年先賢筵老發起籌建,十年歲次甲申西元1884年落成,除彫塑開基主神,朱府王爺寶像外增彫李府元帥及二恩主公,石府王爺寶像共三尊,後復增彫文衡聖帝寶像,於焉第一代東安宮誕生入火安香後,李府元帥神靈丕顯,振興武壇駕最老等乩童,且有名壇主鎗老相助,濟世施醫普及澎瀛,治人無數,每逢九九誕辰蒞本宮謝恩者磨肩接踵牛車列隊,行伍綿延至蓮花山後,香火絡繹不絕盛極一時,迨至民國卅二年西元1943年卅三年1944因太平洋戰事激烈,還遭受盟機自古未有之轟炸,致屋瓦毀壞,滲漏不堪,乃於民國卅八年西元1949年由各甲長老發起鳩資修建,四十年1951年落成,並增彫真武大帝寶像共五尊,因第二代東安宮等戰後重修,除木料外其他建材均極匱乏,故因陋就簡,且通資飛躍,工資猛漲,建造費用,無法以幣位算計,折算白米價值大約36000公斤,既然架構薄弱不及四十寒暑,彫樑着蟻,地基下陷,畫壁龜裂,搖搖欲墜,是以四甲值年鄉老,黃降納、黃順達、黃明德、黃見喜等力主重建,發起捐募,整合委員會,並赴高雄等地,請求旅外宗親支援,幸得熱烈響應,鼎力襄助乃得大功告成。

三.地理景觀
菜園東安宮是一間坐北朝南之廟宇,位於菜園社區的西南方靠近漁港,是菜園民眾的信仰中心,整個廟宇的建築形式是採用閩南式五門建築,廟埕因有一顆大榕樹,所以建起水泥支架,幫助該榕樹生長,也成為廟埕遮陽處,更是村民茶餘飯後乘涼的地方,由於菜園盛產牡蠣,所以村民便用蚵殼再該廟四周的圍牆上創作蚵畫,還有廟前有一座以蚵做成的巨龍地景藝術,樣樣都是村民合作的成果,巨龍旁還有一座水環境試驗池,更可顯現出寓教於樂的效果,更使整個景觀更加美觀。


四.廟會活動概況
朱府王爺聖誕
東安宮朱府王爺誕辰,是菜園社區年度大事,廟方依循往例提前一晚進行作醮繞境儀式,繞境隊伍除了東安宮本身神轎與乩童外,同樣祭祀朱府王爺的友廟北辰宮也有神轎前來祝賀參與,雙方會合後一同在菜園社區外圍繞境,祈求合競平安。
五.廟埕活動概況
菜園還有一項獨一無二的獅陣表演,該陣全由該菜園里的男生居民所組成,她們的獅陣乍看之下有如宋江陣,但其實不然,她們表演是以36人加上一頭獅子為表演方式,其表演故事是要顯現該村的男生都有高超的武技,就連獅子來了她們都可以輕易的把他殺死,所以這種表演叫做殺獅(台語發音)。
該獅陣的行成正確的年份已不可考,但根據該村的耆老表示說,會有這樣的團體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以前戰亂時代,土匪強盜多,村民為要保護自己,各各都學得一身國術,久而久之也就形成這樣的宗教活動,現在她們也只有在大熱鬧的時候才有出來表演了。

資料來源:地方耆老

廟宇的故事~安宅~周王廟(陳淑菁)


廟宇、簡介
古蹟名稱:安宅周王廟
祠奉主神:周府王爺 祭典日期:農曆十月七日 宗教:道教服務電話:06-9260658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安宅里8號
所屬地區:馬公市-安宅里 屬本島馬公市區
周王廟坐落於安宅里8號,位處安宅聚落的南側。廟宇坐北朝南。
下表是澎湖道教主神統計,由於道教主神種類太多,故以廟數前十名作為代表。
澎湖將近200間寺廟,其中奉祀王爺共32座,其次是觀音菩薩、文衡聖帝;若與其它主神相比下,王爺廟數約為其它主神的2、3倍之多,比海上守護神媽祖的廟宇多10幾倍,從中可知澎湖王爺是本地的重要信仰之一。主神為王爺的廟宇每年都會有「請王」、「送王」的祭典,不僅是代臺灣具有特色的王船祭,也成為澎湖獨特民間宗教特色之一。
歷史緣由 :
乾隆年間有一唐山布販宿於安宅里「山尾」,一日,期尊奉之神明「發爐」降示,欲在「宅腳嶼」建廟庇民安康,尊稱「周府王爺」,爾後再予雕塑眾神明。民國壬戌(十一)年,奉祠神明,有感人間倫常敗壞,瘟疫瀰漫,民生疾苦,於焉降示扶鸞闡教濟世其間。民國六十二年至六十七年,因正鸞往台謀生停鸞,幾經波折,復於民國六十八年,再次訓練新鸞手,闡教濟世至今為渡化眾生而努力。 三、地理景觀 謝家祖廟
謝家祖廟坐落於安宅里11號,位在周王廟西側約五十公尺處。

據廟記所載,祖廟不知興建於何時,現在廟貌則是民國六十四年(1975)農曆九月十三日動土,六十五年潤八月落成的。從祖廟門口對聯「浯洲別派源流遠,澎島分支福澤長」,可知安宅謝姓祖先來自金門。祖廟正殿神龕中奉祀謝家歷代祖先牌位,神龕上方懸掛一面在民國乙卯年(1975)由二十一世孫台南法院推事謝家鶴所敬獻的「燕冀貽謀」匾額,祖廟內另懸掛了多面澎湖縣民選第八、九屆縣長謝有溫先生就任時各方之贈匾,但東側偏殿除了供奉土地公外,另懸掛「登善堂」匾額一面,據耆老表示,因為日治時代推動皇民化政策,嚴禁台灣人在廟宇中進行活動,故只有將登善堂的扶鸞活動移入祖廟中秘密進行。
廟會活動實況
(一)定期性之祭典儀式
 1、儀式活動
   (1)月定期活動 (2)年定期活動
 2、祭典活動
   乃指澎湖歲時節令的特別活動。
(二)不定期性之祭典
   在民間信仰中不定期性的祭典指的是相對於年例必有的情況,凡翻修重建或新造完
所舉 行的,沒有一定的時間、週期。
1、入火儀式
2、迎王送王祭典
(1)請王送王 (2)祀酒 (3)王醮及小法
周王廟入火落成大典



安宅周王廟重建落成碑記
廟程休閒時況 於下午村民們會在廟口陰涼地閒聊

廟宇的故事~西嶼合界~威揚宮與龍慶宮(劉昌明)


寺廟名稱:威揚宮
所在地: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5號
創建年代日期:1.創建於清高宗乾隆年間、2.民國63年重修。
教別:道教。
主祀神佛:池府王爺
祭典日期:農曆6月18日
負責人:楊回澎
簡史-落成碑文:
本宮創建於清高宗乾隆年間,至今約二百餘載,斯時廟轄人口為合界、后螺二社;僅有十幾戶灶,傳聞開基神-池府王爺曾顯神靈,化身相授得以順利建成數坪小廟,民國12年重新翻修擴建成廟宇,民國16年經眾善男信女有鑒王爺宮殿破漏遂發起重建,民國59年秋行入火大典,民國63年舉行落成大典。民國79年眾信士倡導擴建,並蒙內塹宮暨赤樊桃殿眾大德之贊助,民國79年拆廟奠基擴建,至83年歲次甲戍六月入火落成。

合界威揚宮建廟「池王飛瓦」故事傳奇
肇建於清乾隆年間的西嶼合界村民宗教信仰中心的威揚宮,因傳聞當年建廟主祀池王大展神力,至大陸閩埠一帶採購建材,隨波逐流至合界海岸邊,除了杉木上均書有池王二字外,相傳亦出現池王顯靈「飛瓦」的神蹟。由於相當神奇,因此廟內的「池王降乩欲建宮」、「化身為人展神通」、「杉材隨波逐流至」、「且看飛瓦成大功」四句詩詞至今流傳。
當地耆老表示,威揚宮創建時,合界村僅住十餘戶人家,當年池王降駕附身乩童指示欲興建廟宇之際,村內眾弟子認為人力單薄,經費沒有著落無力建廟,但池王爺則降乩向村民保證,無妨。從先人口中得知,傳說建廟那年,池王施展神通打招白身(化身成一般普通人模樣),親赴中國大陸福建一帶採購建材。
耆老接著表示,杉木部份,池王吩咐店家用船隻裝運至姑婆嶼海面卸下即可,該批杉材隨波逐流漂至合界頭北邊的海岸,每根杉木上均出現「池」的字蹟。而一小部份杉木則漂至吼門,遭風浪席捲到別處被人拾獲,曾有拾獲者見上好杉木意圖佔為己有,之後即感到身體不適和之狀況,都紛紛將拾起的杉木送至合界,說也奇怪,送還杉木的民眾病體即不藥而癒。
屋瓦部份,池王則僱請小船,預先交待船夫,將瓦片載運至合界頭海邊卸下,待瓦片即將運到的數天前,池王又降乩指示,要眾弟子四處傳言:某日池王將大顯神通,令瓦片自海邊自行飛移至建廟的地方,傳言一出,當天果真擠滿人潮,於是合界村民即順勢央請抵村看熱鬧的善信,幫忙傳接瓦片,由於看熱鬧人潮從廟址延伸至海岸邊,大伙兒一手傳接一手,不出數個鐘頭的光景,即將瓦片全部移至建廟的地方,即是「池王飛瓦」的傳奇故事。
耆老說:據傳當時與池王交易的店家,雖當場與池王點清貨款,惟隔日卻發現櫃中所存放之貨款,全變成金紙,店家也只好將金紙全部焚化。不多久商家即大發利市,因有感池王之護佑,威揚宮落成啟用後,曾至廟內還神謝恩。

廟會活動實況
合界社區發展協會九十七年度【池府王爺遶境祈福】照片

西嶼鄉公所辦理九十七年度合界村【威揚宮遶境祈福晚會】照片


寺廟名稱:龍慶宮
所在地:澎湖縣西嶼鄉合界村后螺1號。
創建年代日期:1.民國15年。
2.民國60重修。
教別:道教。
主祀神佛:文衡聖帝
祭典日期:農曆11月14日
負責人:陳主
簡史-落成碑文:
蓋聞建廟以祀神,立碑以記蹟,旨在使吾人有精神與信仰之寄託,不使凐沒修建之年代,本村龍慶宮,始建於何時惜手前未立碑記載,無從查考,嗣於民國壬申年眾議重修,爾來30有5載,隨時光之消逝,經風雨之侵襲,陳舊不堪,民國56年端月,承陳東來、陳主等之倡導,民眾之熱誠,旅台之鼎力,於民國58年菊月興工擴建,同年臘月入火,民國60年菊月,厥功告成,雖非輪奐之足道,然合作無間之精神,誠堪宏揚於後世,當茲落成之日,爰劉沿革之概略,並勒捐獻者之芳名,以茲留念,此記。中華民國60年陽月

龍慶宮的獅子

廟會活動實況
合界社區發展協會辦理九十七年度【龍慶宮中元普渡祈福】照片

宗教信仰-合界道長組織

道士是一個既古老又神秘的行業,世居合界頭的楊忠和在祖傳的機緣下,繼承了這樣的行業。最先由曾祖父楊嗽傳至祖父楊搖,再至父親楊光景。父親在大兒子不識字的狀況下,傳給楊忠和,現在楊永章正和父親楊忠和學習道士科儀,準備繼承家業,成為「妙玄壇」第五代的傳人。
楊忠和道號楊信源,為天師道「正一道」的傳人。本門在道教祭祀科儀的部份,和主張修真的「全真派」不同,為道教的兩大之派之一。組織一組七人,取七星之意;人手不夠時,則聘請熟識的道壇幫忙,而當天道長的產生,多是由法會的主事者擔當。
一般道壇服務項目多為廟會和喪事兩大類:
廟會:
主要有神明生日、平安醮、落成醮、普度醮等。一般作以上科儀時,道士還會有掛圖請三清(元始、靈寶、太上三天尊)、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紫微大帝、玉皇大帝、張天師、玄天上帝等畫像。
喪事:
主要有牽亡魂、為死者醫病的藥懺、幫死者作功德的功\德懺、還要幫死者開路引導過奈何橋等科儀。
楊忠和先生表示現在一年約一百多天有法事可做,收入大不如前,在現代社會文化衝擊下,像是火化給死者之糊紙,部分喪家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如:古厝式的房子改成樓房、增加些電器用品、轎車等現代化物品。道長的行業雖然古老但是一樣會受到環境改變,法事最主要是能讓死者安息,生者安心,做一些改變不失本意也無妨。
資料來源:實地探訪與地方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