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廟宇的故事~澎湖古廟 保存不易


澎湖縣廟宇密度全台最高,但由於民眾古物保存觀念淡薄,很多古廟在重建或翻修的過程中,古物未獲得妥善保存。
澎湖鄉土藝術家陳扶氣以廟宇古物搭建成「春嬌茶室」,盼能保存文物,也引發爭議,「春嬌茶室」究竟是破壞還是保存古物?論者看法不一。
中央社7日電,總面積只有一百二十七平方公里的澎湖縣,由於居民大部份靠海為生,每天出海都要面對不可知的命運,宗教信仰成了生活重心,全縣九十一個村里,卻有兩百多間宮廟,密度全台第一。澎湖縣文化局博物館課課長王國裕分析指出,澎湖民眾普遍認為地方宮廟愈大、愈富麗堂皇,愈有面子,於是紛紛拆掉老廟蓋新廟;加上營造業者從本身利益出發,常積極遊說或鼓勵地方主事者拆廟重建,因此,很多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廟宇就這樣消失了。
資料來源:
巴哈姆特


~~~~~~~~~~~~~~~~~~~~~~~~~~~~~~~~~~~~~~~~~~~~~~~~~~~~~~~~~~~~~~~~~~~~~~~~~~~~~~

石泉里朱王廟
(一)簡介
寺廟名稱:石泉里 朱王廟
祠奉主神:朱府王爺 宗教:道教
建別:募登記證字號:036
組織型態:管理人制
寺廟管理人姓名:陳有命服務電話:06-9213108 寺廟地址:澎湖縣馬公市石泉里33號
(二)歷史緣由
石泉朱王廟約創建於清道光15年間(1835),據說本來位在石泉聚落的東南端,坐北朝南,是石泉、前寮、菜園三社所共祀的公廟,以朱府王爺為主神。相傳在清道光年間的某一天,有一個到澎湖販賣家庭什貨的唐山客挑著什貨擔經過菜園的「後宅路」(今聯勤補給庫西北側)一帶;因為天氣炎熱,什貨販子就在石泉社東南方的山溝邊(另一說是在南營頭附近的畚箕井)寬衣沖涼,臨走時忘了取走掛在樹上的隨身香火袋。有一天夜裡附近的居民發現水溝邊紅光滿天,請鄉老前去查看的結果,才發現樹上掛著一個寫著「朱府王爺」尊號的香火袋;於是由3社的鄉老協議,在發現香火袋的地方籌建廟宇來共同祭祀。
王爺,俗稱為「千歲爺」、「千歲爺公」,亦稱「代天巡狩」。澎湖百姓大多簡稱為「王爺」或「千歲」。關於「王爺」的由來,傳說龐雜,莫衷一是,但是澎湖流傳較廣的是:唐玄宗開元年間,道士張天師(漢朝張道陵的後裔代代稱為天師),道號「真人」,精通咒語符法,無邊法力名聞遐邇。唐明皇(玄宗)特召進京,為試其虛實,預先安排三百六十名當科進士,在御花園地窖裡吹笙奏樂,然後對張天師說:「這些怪異之聲音,請施法化解之。」張天師掐指一算便知因由,立刻回答說:「這既不是妖,也不是怪,皇上可用腳尖往地上一點,便知分曉。」皇上於是用腳一跺,頓時地窖崩塌,可憐三百六十文武進士,全部一命嗚呼。玄宗為悼念這些冤魂,並懼其作祟討命,令天下建廟供奉祭拜,並各封為「王爺」,遊府吃府,遊縣吃縣。  另一傳說則是:明朝末年,三百六十名及第進士由於不願在滿清統治下為官,皆自縊身亡,其靈魂升天之後,「玉皇大帝」憫其忠烈,一一賜封為王,授命下凡,稽察人間善惡,其王府稱為「代天府」,巡境稱「代天巡狩」。所以澎湖各村里「王爺」誕辰慶典,抬神轎遊行,叫做「出巡」,也就是取「代天巡狩」之意,而其他神明遊行只能稱做繞境。  據傳:這三百六十位王爺,計有一百三十二姓,台澎地區的王爺則佔其中的一百零六姓。澎湖的廟宇有的奉祀為主神,有的恭迎奉祀為「客神」,這些客神快的三、五年即需送走,慢的二、三十年才送走,由於不是長久鎮殿的神祇,神像都用紙糊塑造,又稱為「紙王爺」。一般廟宇多以王爺數尊合祀,常見的是三、五、七尊合祀,稱為三府千歲、五府千歲或七府千歲。  澎湖地區奉祀「王爺」為主神的廟宇,計有馬公北甲北辰宮、馬公南甲海靈殿、火燒坪靈光殿、重光威靈殿、安宅周王廟、桶盤福海宮、東文溫極殿、菜園東安宮、前寮朱王廟、石泉朱王廟、興仁懋靈殿、井垵吳府殿、風櫃溫王殿、太武玄靈殿、龍門安良廟、中西代天宮、沙港廣聖廟、東石泰靈殿、岐頭鳳儀宮、小赤崁蜩鳴宮、通樑保安宮、小門震儀宮、合界威揚宮、林投鳳凰殿、二崁二興宮、內垵內塹宮、外垵溫王宮、赤馬赤樊桃殿、風櫃金王殿、水垵李王宮、東安中宮廟、西安后寮宮、東吉啟明宮、將軍永安宮、東嶼坪蕭府廟、中社五府千歲廟、海豐吳府宮等。
(三)地理景觀
日治大正八年(1 9 1 9 )朱王廟遷到原址西北方約200公尺處重建,二次大戰末期曾經遭到美機轟炸重創,戰後費時2年才整修完成。民國60年(1 9 7 1 )又東移約50公尺重建(石泉里33號),民國88年(1999)再整修成今貌。石泉里朱王廟 主祀的朱王爺本來是早年3個社里合祀一廟時的朱王爺金身,後來經擲筊請示神意後,被移到後殿鎮殿;前殿則改以真武大帝為主神,副祀文衡聖帝、辛府王爺、金府王爺、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神祇。另在右側偏殿附設有「朱善堂,自民國七十一年起,奉旨著造金篇,施方濟世。
朱王廟在石泉里聚落四方設有五座營頭,東營本來位聚落東方山頭(犀山)附近,(由205號縣道向北的產業道路西邊),因為常被銀合歡遮掩,正在等待擇日移到路邊;西營本來位在聚落西方的205號縣道南側,因為道路拓寬而必須移東約10公尺,現在已拆除在寺待施工中。南營位在現在的聯勤補給庫西邊;北營位在澎28號道路南側,今東鳳宮西邊路旁;中營位在204號縣道北側,今電視轉播站西邊,位置都沒有變動過。另外在中正國中的西南角還有一座「鎮路頭煞」的厭勝物。
石泉朱王廟在明治32年(1899)就開設了一個稱為「日新社養善堂」的鸞堂,著有《濟世金丹》(1899)、《挽回寶鑑》(1927年)兩部善書。民國71年(1982)在朱王廟右側偏殿重新開堂,改名為「朱善堂」,恢復著書濟世,分別著作有《慈善金篇》(1982)《醒世寶訓》(1983年)、《明善寶鑑》(1985年)、《濟世金箴》(1986年)、《渡眾慈身》(1987年)、《導化真理》(1988年)、《醒世明燈》(1989年)、《濟世惠民》(1990年)、《勸世寶典》(1992年)、《廣渡善緣》(1994年),《大道康莊》(1996年)、《曉悟大道心經》(1997年)等12部善書,是近30年來馬公近郊最活躍的鸞堂之一。
(四)廟會活動實況
犒 軍  地點:石泉朱王廟

廟宇舉辦「犒軍」的目的在招待神將及兵馬。一般廟宇中供奉的神明生日時,「王爺」繞境到有交誼的廟宇休息時,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時,會在廟埕舉
行「召營」及「犒軍」,村民家家戶戶須準備菜飯牲醴,該廟亦須舉行儀式,以便招待轄區或過境的神兵,也須準備馬草,以餵食馬匹。
犒軍又稱「犒賞」,澎湖各宮廟於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依例要在廟前舉行「犒軍」。此外,如果該廟舉行活動前,「小法」要作法事,一定要召請「五營頭」的兵馬來護持,法事完畢,再將「五營頭」的兵馬放出去在各營駐紮,每次召五營兵馬時必須「犒軍」,以表示慰勞各營頭的神兵神將。「犒軍」完畢後,就要「放營」,讓神將神兵回到原駐紮地的各營,繼續保護社里民眾。「犒軍」時,例由「小法」五人及「領令」一人舉行法事。但是望安各宮廟原有的「小法」因多赴外地工作,故只能由一、二位來執行,不過甲頭的村民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日,均會準備菜、湯、飯置於廟前的供桌,以配合「犒軍」。  舉行「犒軍」時,先於廟埕前設科儀桌,將神兵天將(俗稱五營首、官將頭)擺在桌上左右,另置香爐及供品等,桌下置虎爺、香爐及生三牲,桌前方擺\長條椅,其上置十一個碗,左側另置牧草及米糠水(供軍馬飲食之用)。上香後,由「小法」舉行法事,召請五營神兵天將回到案前,俟擲筊確認已召回全部「兵馬」後,便進行「犒軍」,先「喝營」,即命令兵將恪遵規律,再唱「犒軍咒」,犒賞五營兵馬。最後擲筊確認完成犒賞後,便「放營」令神兵神將返回原來的崗位,各司其守。

犒 軍

(一) 廟程休閒實況





石泉春嬌茶室
店仔外觀[石泉寺廟茶坊](這間將三間廢棄寺廟建材收購過來才完成的寺廟茶坊,可是陳扶氣大哥花了一年的時間與兒子親手打造出來的,這裡除了可以看到寺廟的雕樑畫棟之外,還可以看到陳扶氣大哥的藝術作品)


石泉船屋行館與觀海咖啡屋 石泉寺廟茶坊內部座椅
(第一排就是船屋行館,每一間都是面海,在船屋行館的後面的建築物就是觀海咖啡屋)

石泉寺廟茶坊機械人 石泉寺廟茶坊海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