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澎湖天后宮
木雕中有五隻蝙蝠有人找得出來五隻蝙蝠藏在哪嗎?
五隻蝙蝠~意謂五福臨門大家都知道五福臨門但是顯少人知道五福是哪五福?
「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和《洪範》。
五福為: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
「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裏 没有罣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
资料來源:巴哈姆特
澎湖群島大多數的居民都是由大陸福建、廣東地區渡海而來,他們的宗教信仰承襲大陸為多。澎湖的居民以海為田,經年累月在海上漂泊,生命的安危可謂瞬息萬變,在驚滔駭浪之中,他們都寄託神明能在冥冥中賜佑以保平安。 由於島民把寺廟當作精神寄託,澎湖各村里也都擁有一座寺廟,甚至二至三座,不少地方更不惜耗千萬鉅款來與建廟宇,截至目前為止,澎湖寺廟的數目依然呈現遞增的現象,其中又以王爺廟、關帝聖君、玄天上帝、觀音菩薩為多。具有歷史性、代表性的寺廟透過字裡行間一睹澎湖寺廟的風采。
天后宮 (媽祖宮)
位於馬公市中央街內、被列入國家三級古蹟。建造於康熙35年 (西元1696年)左右,原稱「將軍廟」,因加祠海壇殉職的官兵,而改稱為「施公祠」。
施公祠位於天后宮的左側舊街內,是一棟狹長街屋式,單進兩護龍,坐北廟南的三合院建築。祠內有「寰海皆春」、「福曜海山」二塊匾,以及媽祖、五帝爺、七爺、八爺的神像牌位。此祠乃紀念施琅將軍的廟宇,具有歷史意義與保存價值。
施公祠外側前方,有一座井原名叫做「媽宮大井」,相傳施琅將軍禱告天后而獲得湧泉,豐沛水源可供上萬軍隊士兵飲用,因此又有「萬軍井」、「施將軍井」的美名。
媽宮城隍廟
施公祠位於天后宮的左側舊街內,是一棟狹長街屋式,單進兩護龍,坐北廟南的三合院建築。祠內有「寰海皆春」、「福曜海山」二塊匾,以及媽祖、五帝爺、七爺、八爺的神像牌位。此祠乃紀念施琅將軍的廟宇,具有歷史意義與保存價值。
施公祠外側前方,有一座井原名叫做「媽宮大井」,相傳施琅將軍禱告天后而獲得湧泉,豐沛水源可供上萬軍隊士兵飲用,因此又有「萬軍井」、「施將軍井」的美名。
媽宮城隍廟
位於馬公市區內,建造於乾隆44年 (西元1779年),列入國家三級古蹟。原先位於郊區文澳的城隍廟的規模狹益,清光緒15年 (西元1889年) 清朝政府將澎湖廳署移至媽宮城內,這間廟轉變成正式官衙所在的城隍廟。中法戰爭 (西元1885年) 時,這座廟顯靈庇佑軍隊與老百姓,因此被加封為「靈應侯」,香火開始鼎盛。
這座廟坐北朝南,屬於五開間三進兩廊合院式的建築。有山門、拜殿、正殿及兩側廂房。前殿檐廊的兩側,以玄武岩;花崗石;石堵雕刻疊砌而成。前殿前有單開、間歇山重檐的拜殿,左右各供奉七爺、八爺,往後走則通往後殿,廟宇室內乃深邃幽暗,有牛馬將軍、卅六關將以及文武判分立於左右。
至於城隍廟則居於神龕內,而兩廂房屬大司 (六神爺),「城隍」屬於地方陰間審判官,走進廟中的信徒頓時有種森嚴威嚇的感覺,這座廟提供石柱、石刻文字、石雕動植物、歷史人物等建築之美。
觀音亭
這座廟坐北朝南,屬於五開間三進兩廊合院式的建築。有山門、拜殿、正殿及兩側廂房。前殿檐廊的兩側,以玄武岩;花崗石;石堵雕刻疊砌而成。前殿前有單開、間歇山重檐的拜殿,左右各供奉七爺、八爺,往後走則通往後殿,廟宇室內乃深邃幽暗,有牛馬將軍、卅六關將以及文武判分立於左右。
至於城隍廟則居於神龕內,而兩廂房屬大司 (六神爺),「城隍」屬於地方陰間審判官,走進廟中的信徒頓時有種森嚴威嚇的感覺,這座廟提供石柱、石刻文字、石雕動植物、歷史人物等建築之美。
觀音亭
位於馬公市介壽路,列入國家三級古蹟,建造於康熙35年 (西元1696年),歷經數次戰爭遭破壞,日治重建,乃今日廟貌。
此廟採縱深兩進式的安排,緊貼於五開間的山門之兩側。護龍屋頂上,建有鐘鼓二樓,廟埕左右豎立一對獅子,左前方為望潮亭;放生池。此廟主神為南海觀音菩薩,香火鼎盛,乃佛教聖地之一。
文澳城隍廟
此廟採縱深兩進式的安排,緊貼於五開間的山門之兩側。護龍屋頂上,建有鐘鼓二樓,廟埕左右豎立一對獅子,左前方為望潮亭;放生池。此廟主神為南海觀音菩薩,香火鼎盛,乃佛教聖地之一。
文澳城隍廟
位於馬公西文里郊區,建造於康熙雍正之間 (西元1684~1728年),被列入國家三級古蹟。澎湖廳署曾設置於此,乃全澎湖最早的城隍廟,此廟當時乃官方祭祀之廟。採三脊三落式,室內大量使用梭柱;山門屋面為硬山式山川脊,裝飾山門乃成為整座廟的重點,面寬僅九公尺,空間密及無天井,正殿莊嚴深邃,無法窺其全貌。而正殿、拜殿架構與裝飾都維持地方色彩。
水仙宮 (台廈郊會館)
水仙宮 (台廈郊會館)
位於馬公市中山路巷內,列入國家三級古蹟,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康熙35年 (西元1696年) 籌建,清代台廈郊以此妙惟會館,日治時代,把一樓改建為「會館」的行政空間,二樓則供奉水仙神明 (大禹、伍員、屈原、王勃、李白等)。
這座廟屬於狹長型街屋式建築,入口為檐開間四柱門廊,宮廟前埕的露台,面對昔日媽宮古渡口。此廟空間為山門、拜亭及正殿,行成立面三開間、硬山燕尾、三川脊帶筒板瓦屋面,有許多彩繪、飛檐翹脊,頗具有日式的風個。
這座廟屬於狹長型街屋式建築,入口為檐開間四柱門廊,宮廟前埕的露台,面對昔日媽宮古渡口。此廟空間為山門、拜亭及正殿,行成立面三開間、硬山燕尾、三川脊帶筒板瓦屋面,有許多彩繪、飛檐翹脊,頗具有日式的風個。
~~~~~~~~~~~~~~~~~~~~~~~~~~~~~~~~~~~~~~~~~~~~~~~~~~~~~~~~
馬公市區內的幾家頗負盛名特殊性的廟宇:
北辰宮(又稱北甲仔宮)
北辰宮(又稱北甲仔宮)
位於馬公市中正路旁,屬於道教角頭的「王爺廟」,外貌乃三層樓型,一樓豎立重建落成碑記,設做活動中心,二、三樓供奉主神(朱府王爺)、陪神,訪客須登梯而上,兩座石雕小獅鎮守於左右,格局較小,二樓大門鑲嵌「北甲」冠首對聯,其正立面各堵分現透雕、圖案。三樓有龍虎二門、中央大門前,兩座透雕龍柱,門楣鑲嵌「北辰宮」三字,其下歷史人物彩畫,廟頂聳立「福祿壽」三星塑像,燕尾有龍鳳獻瑞的剪黏,其下有彩繪交趾陶。北辰宮巍肅穆,廟埕聚集攤販,其臨時建物內,有一座新造蓄勢待發的「王船」。
海靈殿
海靈殿
位於馬公市中山路旁,接臨「台華輪」所停靠的碼頭,屬於角頭道教「王爺廟」,其主神是「蘇府王爺」。格局較小的二樓主體建築,一樓供作活動中心,或置放神轎等廟產,其左側設置彩繪三層塔式金爐。漆綠獅子鎮守,分立階梯兩旁,訪客須拾級而上二樓,此樓層有龍虎門及大門,三川殿有兩座透雕彩色龍柱,「行臺」二字鑲嵌於廟檐,廟頂中央「福祿壽」三星塑像,兩處燕尾各呈現龍鳳獻瑞,雙龍戲珠、仙女散花之剪黏,以及交趾陶騎獸人物,海靈殿乃南甲(捕魚為業較多)人的地方公廟,幾年來有降乩濟世、製作善書勸世,每年主神壽誕、七月普渡,常舉行建醮消災等廟會。
陰陽堂
陰陽堂
位於馬公市民族路巷道內、馬公「天后宮」的西側,主神是陰陽公,原是祭拜清代「海防廳」的通判、在職亡故無嗣者的小廟宇,原在暗澳,後遷建於現址,日人把「海防廳」改為「憲兵隊」,與陰陽堂接臨在一起。民國五十八年重修落成,並雕刻白衣吉神為主神,陰陽公顯赫威靈,信眾想求財、解厄、消災,或者怨親債主瓜葛、遺失財務,來此抽籤膜拜相當靈驗。此堂地面一層樓,大門前有一座天公爐,門神畫像顯赫,主殿有陰陽公神像、供桌、香爐等。廟頂有福祿壽三星塑像,燕尾有龍鳳呈祥之剪黏,以及仙女、仙翁獻壽桃的瑞相,此廟宇先後有憲兵隊、澎防部運輸組等單位駐守。常有冒犯神明舉止、遭受陰陽公的靈異責罰,傳遍馬公市區街頭巷尾,更使信徒崇拜,因而香火鼎盛。
三官殿
三官殿
位於馬公市新生路旁,原是「嘉陰亭」(又稱五里亭)舊址,嘉慶年間改稱「三官殿」而正式成廟。道光年間乃稱「五里亭」,光復後重建一次稱為「三官殿」,今貌乃近年重建的新貌,屬於澎湖全縣公有廟宇。此廟的主神乃三官大帝,「三官」是指天、地、水三官的簡稱,台地亦稱「三界公」,其神格僅次於玉皇大帝。此殿主體建築為一層樓型,台基有十餘階梯而上,有大門及龍虎二門,各擁有抱鼓石、門枕石一對,三川殿豎立一對透雕龍柱。正立面各堵呈現透雕,而石質雕欄從階梯兩旁折伸至左右正立面。大門漆紅木柵橫隔,香客來自澎湖各地。殿內有詩籤堪稱靈驗,消災補運、祈壽解厄,乃信眾常託此神格較高的三官殿。大 門數首對聯以「澎湖」、「西瀛」、「三官」冠首,意雋神韻值得鑑賞。廟頂中央有五仙屹立,龍鳳呈祥(仙童仙女駕乘豐姿)別有風采。廟檐懸掛「澎湖三官殿」五大字燈籠。
靈光殿
靈光殿
位於馬公市火燒坪(光榮里),屬於角頭道教「王爺廟」,奉祀主神朱府王爺,此廟格局不大,廟埕不小,五門全開,含有兩廂房、龍虎二門、大門等,以及向外伸展有六根石柱之三川殿,兼有拜亭作用,前有二小獅鎮守,天公爐立於大門口,主殿內光線昏暗,以日光燈照亮。中央供奉主神神像及拜桌,另配祀之神分列於兩旁。牆上保存此殿「重建落成碑記」。廟外數首對聯以「光明」、「靈光」等冠首,其意韻雋永,值得鑑賞,廟頂之燕尾有雙龍戲珠、雙鳳翔飛等剪黏,另襯交趾陶仙獸,廟之正立面,其各堵有浮雕圖案,獸型彩帶抱鼓石分立大門口。此廟宇乃地區性,每天里民早晚膜拜,香火鼎盛,每年元宵節燈謎會,盛況非凡。
一新社
於馬公市新村路旁。奉祀文衡聖帝、慈濟真君,因而又稱「一新社聖真寶殿」,內牆有「落成重建碑記」,廟前身是神明會善堂組織,歷經滄桑,先後有「一新社」、「樂善堂」等名稱,全澎扶鸞肇基,著有「覺悟選新」善書,此堂社乃文人雅士倡導籌資組成,從事慈善救濟,另設育嬰堂收養孤兒等。尤其扶乩濟世,「清水解毒煙」之神蹟,一度轟動全澎,增加信徒捐輸乃有建廟之議,數次波折終於民國五十五年完成今日「聖真寶殿」。其右側二層樓是「清虛閣」,乃「一新社」的廟產,「西瀛吟社」乃設址於此。「一新社」的格局不大,由大門及左右龍虎小門組成,正面立各堵,呈現麒麟獻瑞浮雕、花瓶平安,八角型透雕窗、歷史人物彩繪、對聯等。廟頂雙龍戲珠、雙鳳翔舞、交趾陶等,此廟較特殊性,澎湖扶乩始基於此,屬於財團法人董事會組織,值得文史工作研究者,來此參拜深入以作田野調查。
資料來源:勝利之光
~~~~~~~~~~~~~~~~~~~~~~~~~~~~~~~~~~~~~~~~~~~~~~~~~~~~~~~~
案山社區廟宇:
北極殿
起建於清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至今已有二百七十二年的歷史,廟址原於舊案山,即現今海軍營區內,日據時代民國八年,日軍欲將該處建為軍事基地,因此整個案山遷村至現在的案山里,北極殿也因而遷建至現址,直至民國五十三年再次重建,而後又歷經四十多年,廟宇逐漸老舊,經地方人士倡議重建,九十五年九月三十日竣工,工程歷時一年八個月,總建造經費達新台幣六千一百多萬元,是案山社區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亦為當地居民的精神寄託。
甫於95年完成重建入火,即擔任該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鄭清發議員表示,北極殿內主祀玄天上帝,另供奉二上帝、三上帝、朱府、康府、溫府王爺、文衡聖弟、慈濟真君、水仙尊王、天上聖母、註生娘娘、褔德正神、中壇元師以及大千歲樂王爺、二千歲姚王爺、三千歲席王爺、四千歲符王爺、五千歲湯王爺之駐驛代天府五千歲、廠官爺白王爺、大廳爺章王爺。
案山北極殿正前方遠眺金龜頭與長條形測天島相對,猶如殿內供奉玄天上帝腳踏龜蛇護境,地理位置極佳,當地民眾傳說不斷,百年來玄天上帝多次顯靈,護佑全境平安,由於神蹟顯赫,平日蒙受神佑的旅外弟子皆會返鄉祭拜還願,香火鼎盛,連綿不絕。
95年完成重建入火,依照古禮進行請駕儀式後,八頂神轎即浩浩蕩蕩沿著村落開始遶境,而此次遶境活動不僅已嫁娶的案山人紛專程回來參與盛事,高雄案山北極殿也特別前來共襄盛舉,凸顯案山人十足的向心力!當地民眾相信,玄天上帝神威顯赫,這次代天巡狩除了能撫慰人心,也一定可以帶給地方平安繁榮!
至於案山的靈魂人物鄭清發自擔任縣議員至今,不但成功為許多弱勢族群和大案山社區爭取到不少福利與建設,但是他仍指出要繼續努力的空間還很大,直言案山社區還有諸多建設尚待加強,尤其,預計年後將整座金爐拆除往後移,讓案山北極殿更具規模,覆地也更加完整!
萬善廟
位港口北側,民國四十八年建,供奉萬善爺,與港口南側的平安寶塔形成南北兩個崗哨,合稱「南鐘北鼓」,保護船隻出入港口安全。村民表示此廟雖小,但神明靈驗。據傳有一家住高雄之張忠虎先生,退伍後來澎旅遊,路過此廟 而入廟許願,祈若返台創業成功,定有所回報。回台後數年果達成心願,賺了大錢,但卻已忘記許願諾言。某夜睡眠中,夢見一位黑臉神聖,驚醒憶起往日該事。翌日即搭機來澎,以最虔誠之心在廟旁建一金爐(造價十多萬元)用示答謝。現在廟旁嶄新之金爐即張先生所捐獻者。柳星君祠
此廟位於聚落東南邊(5號縣道旁) ,距北極殿約4 0公尺,原為紀念里民林德全先生而建,後北極殿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 派柳星君來陪伴保護,始命名「柳星廟」。林德全先生係光緒年聞案山廟宇三壇(即武壇) 貢獻最大之法師,當時醫學不發達,社里民眾的疑難雜症常藉其高超法力和精湛配藥而得治癒。林德全死後無子,眾人感恩之餘,乃建一祠置其神主牌祀之,後北極殿玄天上帝派柳星君駐蹕護佑。現之廟貌乃民國八十一年政府擴建道路拆除重建者,廟內「柳星廟重建碑誌」云:「本廟據云原紀念案山里民林德全先生生平對三壇之重大貢獻而興建,嗣經本里北極殿玄天上帝指派柳星君駐驆始稱柳里廟。值政府擴建道路必須拆廟遷移,於民國八十一年農曆四月十日動土,同年農曆七月中旬竣工,共用新台幣捌拾陸萬元正。」
~~~~~~~~~~~~~~~~~~~~~~~~~~~~~~~~~~~~~~~~~~~~~~~~~~~~~~~~~~~~~~~~~~~~
~~~~~~~~~~~~~~~~~~~~~~~~~~~~~~~~~~~~~~~~~~~~~~~~~~~~~~~~~~~~~~~~~~~~
昔日朱王廟 今日朱王廟
寺 廟 名 稱:朱王廟
主 祀 神 像:朱府王爺
創建年代日期:民前5年8月15日組織募捐建廟事宜,至11月開始興建,於民前4年2月6日完工。
祭 典 日 期:農曆9月24日
教 別:道教
建 別:募
組 織 型 態:管理人制
寺 廟 地 址:馬公市前寮里8鄰33號
負 責 人:張啟志
電 話:06-9216096
一、簡介(經過與沿革抄錄於碑文)
窈維本里雖為僻處海陬蕞爾之地,民風淳樸,其地勢延烟墩山,拱北城之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因以為號焉。蓋吾朱王廟,溯自清光緒卅一年歲次乙己.西元1905年,由先輩黃維嶽、張立、高福全、黃不等籌建,歷經50餘載,不堪風侵雨蝕,迨至民國47年歲次戊戍西元1958年初春,本鄉旅高人士高天降爰集鄉老及鄉眾倡議改建,幸蒙踴躍贊同,繼則由四甲選出興建委員會,成立朱王廟興建委員會,同時公推黃坑倫、陳石蛋為主任委員,暨委員負責籌建事宜,並分派高天降等多人旋即籌劃鳩集捐款,敦聘堪輿擇吉興工,迨至民國50年歲次辛丑竣工落成。歷時30餘載由民國75年韋恩颱風侵襲,廟宇毀污爰于民國82年歲次癸酉西元1993年正月15日元宵夜倡議重建之舉,于同年2月2日成立籌建委員會,並推舉陳金溪為主任委員,擇吉於同年3月24日辰時出火,6月28日己時定基興工,翌年12月5日辰時剪樑,84年正月24日己時上樑,2月21日午時合脊6月26日卯時安門,8月4日辰時安砛及點龍眼、獅眼、門神、開光等,重建面積約117坪,總工程款計新台幣三仟九百餘萬元,歷時二年有餘,而今廟貌煥然一新,巍莪壯觀,皆賴各位大德善心人士旅台文志,傾囊慨捐,今本廟已全部告竣,擇于民國84年歲次乙亥西元1995年8月23日未時入火舉行落成大典,共期神靈永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爰撰俚句勒諸于碑,永誌悠久,是為記。
二、歷史緣由
前寮朱王廟位於前寮聚落南側(前寮里33號),據說原址本來是一間稱為真武殿的小廟(吳來信 2005:103);明治38年(1905)由里民王維嶽等人發起改建為朱王廟,於同年11月興工,翌年2月6日完工(蔡平立 1984:785)。戰後曾在民國47年(1958)2月擴建,民國75年(1986)遭受韋恩颱風重創之後,又在民國84年(1995)重建成今貌。
廟中香火的由來,是清朝一位賣雜貨的人,坐船在菜園港上岸,沿路叫賣,因天氣炙熱,便將香火掛於樹上,在菜圃澆水的池子裡沖涼。浴畢,忘了帶走香火。到了晚間,有人發現樹上發亮,便上前查看,才發現是個香火,上面寫著「朱府王爺」四字,於是便拿回家中奉拜。後來因為非常靈驗,村人便要求讓大家來共同供奉,於是石泉、前寮、菜園三社便共建一座朱府王爺廟(通稱朱王廟)。到清光緖年間因為各聚落的人口逐漸茲長增多,才分別興建自己的公廟,由石泉朱王廟分靈來奉祀。據說當時的前寮朱王廟只分得令牌一面,再自行雕塑朱府王爺的金身為主神,副祀文衡聖帝、祖師公、土地公、註生娘媽、五府千歲等神祇。
朱王廟在前寮聚落四週所設的五營,一直都沒有遷移過。中營位在廟西北側,今前寮里50-3號後面;東營位在聚落東南側往石泉里的小路邊,西營位在往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的產業道路旁;南營位在太子殿西南的煙墩山附近;北營位在黃氏宗祠附近。在西營旁澴有一座鎮邪用的「石碑公」(石敢當),南營到前寮漁港的小徑旁則設有一座鎮煞用的「邊仔營」。
三、地理景觀
前寮里面積有0.7620平方公里,民國九十六年(2007)二月人口758人,總計有253戶。行政區域東連石泉里,西接案山里,北毗東文里,南臨馬公內港,澎5號道路從中東西穿越。居民大多分佈於道路南側,而集中於朱王廟西邊。
寺 廟 名 稱:朱王廟
主 祀 神 像:朱府王爺
創建年代日期:民前5年8月15日組織募捐建廟事宜,至11月開始興建,於民前4年2月6日完工。
祭 典 日 期:農曆9月24日
教 別:道教
建 別:募
組 織 型 態:管理人制
寺 廟 地 址:馬公市前寮里8鄰33號
負 責 人:張啟志
電 話:06-9216096
一、簡介(經過與沿革抄錄於碑文)
窈維本里雖為僻處海陬蕞爾之地,民風淳樸,其地勢延烟墩山,拱北城之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因以為號焉。蓋吾朱王廟,溯自清光緒卅一年歲次乙己.西元1905年,由先輩黃維嶽、張立、高福全、黃不等籌建,歷經50餘載,不堪風侵雨蝕,迨至民國47年歲次戊戍西元1958年初春,本鄉旅高人士高天降爰集鄉老及鄉眾倡議改建,幸蒙踴躍贊同,繼則由四甲選出興建委員會,成立朱王廟興建委員會,同時公推黃坑倫、陳石蛋為主任委員,暨委員負責籌建事宜,並分派高天降等多人旋即籌劃鳩集捐款,敦聘堪輿擇吉興工,迨至民國50年歲次辛丑竣工落成。歷時30餘載由民國75年韋恩颱風侵襲,廟宇毀污爰于民國82年歲次癸酉西元1993年正月15日元宵夜倡議重建之舉,于同年2月2日成立籌建委員會,並推舉陳金溪為主任委員,擇吉於同年3月24日辰時出火,6月28日己時定基興工,翌年12月5日辰時剪樑,84年正月24日己時上樑,2月21日午時合脊6月26日卯時安門,8月4日辰時安砛及點龍眼、獅眼、門神、開光等,重建面積約117坪,總工程款計新台幣三仟九百餘萬元,歷時二年有餘,而今廟貌煥然一新,巍莪壯觀,皆賴各位大德善心人士旅台文志,傾囊慨捐,今本廟已全部告竣,擇于民國84年歲次乙亥西元1995年8月23日未時入火舉行落成大典,共期神靈永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爰撰俚句勒諸于碑,永誌悠久,是為記。
二、歷史緣由
前寮朱王廟位於前寮聚落南側(前寮里33號),據說原址本來是一間稱為真武殿的小廟(吳來信 2005:103);明治38年(1905)由里民王維嶽等人發起改建為朱王廟,於同年11月興工,翌年2月6日完工(蔡平立 1984:785)。戰後曾在民國47年(1958)2月擴建,民國75年(1986)遭受韋恩颱風重創之後,又在民國84年(1995)重建成今貌。
廟中香火的由來,是清朝一位賣雜貨的人,坐船在菜園港上岸,沿路叫賣,因天氣炙熱,便將香火掛於樹上,在菜圃澆水的池子裡沖涼。浴畢,忘了帶走香火。到了晚間,有人發現樹上發亮,便上前查看,才發現是個香火,上面寫著「朱府王爺」四字,於是便拿回家中奉拜。後來因為非常靈驗,村人便要求讓大家來共同供奉,於是石泉、前寮、菜園三社便共建一座朱府王爺廟(通稱朱王廟)。到清光緖年間因為各聚落的人口逐漸茲長增多,才分別興建自己的公廟,由石泉朱王廟分靈來奉祀。據說當時的前寮朱王廟只分得令牌一面,再自行雕塑朱府王爺的金身為主神,副祀文衡聖帝、祖師公、土地公、註生娘媽、五府千歲等神祇。
朱王廟在前寮聚落四週所設的五營,一直都沒有遷移過。中營位在廟西北側,今前寮里50-3號後面;東營位在聚落東南側往石泉里的小路邊,西營位在往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的產業道路旁;南營位在太子殿西南的煙墩山附近;北營位在黃氏宗祠附近。在西營旁澴有一座鎮邪用的「石碑公」(石敢當),南營到前寮漁港的小徑旁則設有一座鎮煞用的「邊仔營」。
三、地理景觀
前寮里面積有0.7620平方公里,民國九十六年(2007)二月人口758人,總計有253戶。行政區域東連石泉里,西接案山里,北毗東文里,南臨馬公內港,澎5號道路從中東西穿越。居民大多分佈於道路南側,而集中於朱王廟西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