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廟宇的故事~山水~上帝廟(林志峰)


廟宇
一、簡介
山水的上帝廟最有看頭的時候,便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每年的這一天總是吸引不少人前來,不論是澎湖居民,或是遠度重洋的觀光客,總是扶老攜幼,一同來參加『乞龜』;看看能不能獲得神明得青睞,抱得一座黃金龜回家,隔年再捐出更重的金龜還願,因此每年這個時候的旅客總是絡繹不絕,『乞』到金龜的人,一年的運氣可是會很旺喔!所以不妨在元宵節時來試試手氣吧!
二、歷史緣由
祠奉主神:真武大帝 祭典日期:農曆三月三日 宗教:道教服務電話:06-9952491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山水里8號    於嘉慶八年設廟並供奉玄天上帝、文衡聖帝、水仙王、劉大王、太子爺等神明以祈求合境平安,嘉慶八年設廟,民國六十三年重建。除了上帝廟興建沿革外,山水上帝廟的乞龜活動是澎湖地區最著名的民俗活動之一,可在元宵節時前來山水上帝廟參觀。
~~~~~~~~~~~~~~~~~~~~~~~~~~~~~~~~~~~~~~~~~~~~~~~~~~~~~~~~~~~~~~~~~~~~~~~~~~~~~~~~~~~
烏崁里
馬公市烏崁里,清朝時代叫做「烏崁社」,屬「林投澳」管轄,民國九年(公元一九二○年,日據時期),日本澎湖殖民政府─「澎湖廳」由於實施街庄自治,重新規劃基層行政區域時,才改由「馬公街」(即今馬公市)管轄。
現在馬公市三十四里,烏崁里在清朝時代卻由湖西鄉管轄,情況比較特殊。
「烏」,是指村落沿海海面呈現黑色,「崁」,是指村落周邊的懸崖,「黑」與「烏」的意思相同,因為先民寫成「烏」,因此「烏崁」這個地名即相沿迄今。
在清朝初期,烏崁里西側有一處懸崖,加上沿岸也有若干海崖,先民因而取懸崖作地名。至於沿海海面所以呈現黑色,是受環境及日照的影響,由於烏崁位在馬公本島東海岸,早上太陽自東方升起時,人們站在村落西側的坡地向東方瞭望,在太陽照射下海面就反映出黑色,當傍晚夕陽西下時,人們站在村落東側海崖向西方瞭望,在夕照反映下,海面也呈現黑色。
先民取「崁」這個字作地名,在澎湖很普遍,如白沙鄉的大赤崁、小赤崁及西嶼鄉的二崁等,都是當地有懸崖的緣故;由此顯示,當先民在某地落戶時,多以當地的地理環境取地名,如果有比較特殊的景觀,就取特殊景觀作地名,否則就隨便依照地形取地名,「崁」就成為較普遍的地名。在明、清時代,烏崁里沿海是海戰的古戰場
歷史緣由
開澎始祖是許本,清順治十四年(1657)自金門遷來。(李紹章,1960:132)志書上名稱始見於康熙年《台灣府志》:「大山嶼:澎湖諸嶼獨此最大,……下有五地曰風櫃仔尾、曰峙里、曰豬母落水、曰烏崁仔、曰林投。」(蔣毓英,1685:30)以後有清志書或仍寫為「烏嵌」,或寫成「烏崁」。乾隆年《澎湖紀略》將澎湖分為13澳75社,烏崁開始稱社,屬林投澳:「林投澳:……烏崁社(距廳治十一里)。」(胡建偉,1771:34)日治初期劃歸大山澳務署,後改隸隘門辨務署,大正九年(民國九年)實施街庄自治始歸馬公街(今馬公市)管轄。台灣光復後成立為馬公市一里,稱烏崁里迄今。(蔡平立,1984:201)烏崁名稱由來,自清以降未見志書或相關史料有所解釋。惟近有著作曰因地形而命名:「社之面邊山谷深險,且海水深呈烏色,即成為社名烏崁。」(蔡平立,1984:201)又「根據耆老口述,是因南邊山谷深險,海水呈黑色,因而取名烏崁。」(澎湖采風文化學會,1998:10)
地理景觀
烏崁的潮水是南北流向的,退潮時沙灘沿岸是一大片黑色岩石海坪地,幅員相當大,有「大坪頂」之稱,為鄰近村里民眾採捕海產地點,每月初一、十五大退潮時人潮更是熱鬧。轄內馬公機場是出入境澎湖重鎮,整體建築美輪美奐,不輸其他有名國際機場,讓觀光客一踏入澎湖就留下美好印象。烏崁海水淡化廠產出的淡水為大馬公地區最重要淡水供應地。烏崁里民精神信仰中心為靖海宮,坐北朝南,位於村落南邊,創建於清乾隆二年,歷經四次修建,主神奉祀文衡聖帝,副神供奉朱府、蘇府、溫府、池府王爺、水仙大帝等眾神,廟觀建築宏偉,廟前廣場佔地寬廣,經常舉辦各種活動。法藏寺位於村落西北方坐北朝南,是一座新建的佛教寺廟,供奉釋迦牟尼佛,經常舉辦各項法會,信徒台澎二地皆有,寺廟外觀雄偉,為機場大道旁醒目的建築物。地方特產:烏崁里最有名特產為尚方餅,由村落一間百年糕餅老店出產,完全以手工製作,產品供不應求常需事先訂購,更是村落年節返鄉客必購食品。
廟宇
一、簡介
烏崁海水淡化廠產出的淡水為大馬公地區最重要淡水供應地。烏崁里民精神信仰中心為靖海宮,坐北朝南,位於村落南邊,創建於清乾隆二年,歷經四次修建,主神奉祀文衡聖帝,副神供奉朱府、蘇府、溫府、池府王爺、水仙大帝等眾神,廟觀建築宏偉,廟前廣場佔地寬廣,經常舉辦各種活動。法藏寺位於村落西北方坐北朝南,是一座新建的佛教寺廟,供奉釋迦牟尼佛,經常舉辦各項法會,信徒台澎二地皆有,寺廟外觀雄偉,為機場大道旁醒目的建築物。
由朱府王爺來定基建廟,至今約一百六十年,約於乾隆時興建。

表為 馬公市烏崁里擁有民間信仰廟宇
二、歷史緣由
為烏崁村主廟,創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歷四次修建:嘉慶六年(1801)、同治六年(1867)、民國四十二年(1953)、民國七十七至八十一年。其中同治六年第二次重建時創設鸞堂,並更名為「靖海宮」。主神文衡聖帝(關公)、副神有朱府、蘇府、溫府、池府王爺、水仙大帝、哪吒太子、臨水夫人、福德正神。主祭日是主神神誕農曆六月廿四日。廟內〈靖海宮重建碑記〉(刻於民國八十一年)載:「溯自明朝永曆五年(1651)開基烏崁鄉,於乾隆二年(1737)由本里眾弟子籌募捐建新廟……。嘉慶六年(1801)首次重修……。同治六年(1867)第二次重建,完成慶典,嗣由三位王爺(按:指本碑記前面提到的朱府、蘇府、溫府王爺)創設鸞堂,將廟稱為靖海宮。……民國四十二年為第三次重建……。第四次重修興建……於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廿六日興工,迨至民國八十一年農曆九月卅日完竣,……計修建費新台幣參仟餘萬元正,歷時五年餘。」
溯自明朝永曆5年為開基烏崁鄉,於乾隆二年由本里眾弟子等募捐建新廟,彫祀水仙尊王、臨水夫人、哪吒三太子。嘉慶六年首次重修建廟,再彫朱府王爺暨本里葉家弟子所奉祀一尊蘇府王爺,由眾弟子祈求到廟中膜拜,同時彫祀蘇府王爺及朱府王爺金身。嘉慶7年間有五府千歲,雲遊經過本鄉,由眾弟子焚香膜拜,恭迎懇請留廟供奉即是現職溫府王爺。同治6年第二次重建廟貌,完成慶典,嗣由三位王爺創設鸞堂,將廟稱為靖海宮。
 光緒十五年南天文衡聖帝屢蒞鸞堂,揮鑾降筆醒世覺迷,經鸞生懇請為鸞堂席,本鄉眾弟子即為文衡聖帝本宮主神之稱。至民國42年為第三次重建。並於民國65年本宮文衡聖帝請旨彫祀池府王爺在本宮鎮殿。
 竊維神之盛德,萬民共仰,人間留像,祀其英靈,其莊嚴廣大莫測,是以神雖顯赫,亦須壯觀廟貌,兩者並重,其間先後重建3次,今因年久失修,風侵雨蝕,雲壁毀污,扌衰題剝落,勢將不可收拾,若長此以往,大廈傾崩,何以伸禮佛之心。因此至民國77年邀集鄉老,詢謀眾議策劃第四次重建,由值年鄉老洪清江發起,蔡樹松協助成立籌建委員會,並眾舉蔡樹松為主任委員,洪清江為副主任委員,所憾力以絮綿,無以建壯觀廟貌,徒然敬神感德之空言,于是擴充廟庭水溝道路變成平坦美觀。爰派員赴台捐募,並自支旅費,幸蒙旅台父老傾囊慨捐,爰則請求聖帝擇吉於民國77年6月26日興工,迨至民國81年農曆9月30日完竣並擇民國81年10月14日舉行落成大典。
三、地理景觀

四、廟會活動實況

資料來源:林會承,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地方自治(1996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