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廟宇的故事~澎湖寺廟教堂統計

下表是根據民政局2007年澎湖寺廟教堂數統計

縣政府統計馬公市面積為2.3664平方公里、共計34里、人口54951人、有65座廟宇,平均每里約有2座寺廟、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27座。跟台北市相比,台北市面積271.8平方公里、有208座廟,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1座廟。由此可看出澎湖的廟宇密度是臺北市廟宇密度的20幾倍,更可說澎湖廟宇密度是全臺之冠。

下表是澎湖道教主神統計,由於道教主神種類太多,故以廟數前十名作為代表。

澎湖將近200間寺廟,其中奉祀王爺共32座,其次是觀音菩薩、文衡聖帝;若與其它主神相比下,王爺廟數約為其它主神的2、3倍之多,比海上守護神媽祖的廟宇多10幾倍,從中可知澎湖王爺是本地的重要信仰之一。主神為王爺的廟宇每年都會有「請王」、「送王」的祭典,不僅是代臺灣具有特色的王船祭,也成為澎湖獨特民間宗教特色之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風櫃里
前 言
風櫃的由來是因為明朝時代叫做「風櫃澳」,清朝時代改為「風櫃尾社」,光復後則稱為「風櫃里」。地名的典故是因為在村落東南方有個石洞,洞上頭有個小石孔朝向天,每當大風浪來時,風浪沖激石穴就像拉風箱的聲響,因此就取「風櫃」為地名。
風櫃里有三間廟宇、一間國小和兩個港口。全里的面積有1.4140平方公里。目前人口約1573人。風櫃社區分為東甲、中甲、西甲三個甲頭。社區的三間廟宇分別為東甲為金王殿 供奉主神金府王爺;中甲為溫王殿 供奉主神溫府王爺;西甲為三官殿 供奉主神三官大帝。風櫃里的{風櫃洞}和{蛇頭山}是最著名的觀光景點。也是遊客必去的勝地。
風櫃的簡介
風櫃位在風櫃半島的尾端,屬馬公市風櫃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漁村,因風櫃濤聲、水柱噴潮、海水抽吸聲等三大奇觀而聞名。也因侯孝賢於一九八三年所拍攝的電影「風櫃來的人」一片,而使風櫃聲名大噪,一度還成為澎湖的代名詞。風櫃沿海盡是發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由於海浪長年的沖擊,形成了狹長的海蝕溝及海蝕洞。每當巨浪激盪,衝向洞口,岩洞內一陣陣如雷濤聲,如風箱鼓風,如遇到風勢大、風向恰好、海水漲潮時,還可見到水柱噴潮的奇觀,風櫃聽濤即由此而來。
歷史緣由
根據族譜查考,風櫃尾大約在清康熙年間有顏姓居民從西嶼移入定居,到雍正、乾隆之間逐漸形成聚落。地方耆老則說風櫃最早的移民姓董,大約在明朝末年先在東側的山坡,也就是青灣西側的東北側坡地上搭草寮居住,利用青灣及東港的沙灘牽罟補魚維生。清朝時期才有顏姓由西嶼小池角、陳姓由金門移入,之後又分別有高姓由馬公紅毛城、蔡姓由鐵線尾遷到風櫃尾。
地理景觀
從馬公市區走縣道204接201到風櫃,由嵵裡回202縣道經過青灣後,車行不到五分鐘,就進入澎南區最後的一個漁村風櫃尾。
風櫃里位在風櫃半島得最西端,除了東南端有一個寬約100公尺的地峽和蒔裡里相通外,幾乎四面環海。北岸隔著馬公灣北與測天島相望,東和蒔里的佮籠頭及五德的雞母塢山對峙;西岸不遠處有四角嶼和雞籠嶼兩個無人島,南岸七公里外有通盤嶼及虎井嶼。
居民活動實況及休閒活動社區的居民平常沒事就會去港口或是風櫃洞邊釣魚,打發時間也是一種運動。順便還可以賺點小錢。早晨會有魚販和菜販在廟口叫賣,像是一個小型的市場,感覺很熱鬧。到了下午廟口就會來一些攤販來販賣東西,居民就會到廟口購買東西,也會再那小聚一下,聊聊天。

廟宇
一、三官廟
廟宇的建設由來,自周秦而下歷代皆有,唐宋始盛。蓋神靈顯赫,能護國庇民,消災錫福;故世人特立廟,以崇德而報其功者。先人係在明末年間自金門來到此地,且蓋草寮居住,捕魚維生。初來者為董姓,繼後有陳、顏、高、蔡等諸姓人民陸續遷入,遂集居成社,至今以有三百餘年了。
初先人等由家鄉攜帶眾神香火護身來此侍奉,日夜參拜,乞求平安。嗣後人民廣聚,眾議建廟于本里的北崎山麓,將各香火改塑神像,合祀在廟。自是神靈益顯,至清雍正年間,即移至現址擴大重建,號曰「流水亨通溫王廟」。崇奉 溫府王爺為鎮殿主神,配祀 真武大帝、三官大帝、文衡聖帝、朱王、柳王、葉王、劉王等諸神像,從茲果然流水亨通,漁業興盛,里民安居樂業。
三官廟所供奉的主神是 三官大帝。另有天上聖母、三太子、福德神、虎將軍爺。三官大帝乃是天、地、水三官之合稱,俗稱「三界公」,也就是「上元賜福天官一品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二品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三品洞陰大帝」的總稱。三官大帝的神格,為道教中僅僅次於玉皇上帝的神祇,是奉玉皇上帝的旨意,分別監察人間善惡,保護眾生的,極為民間所崇信。三官大帝又以堯帝至仁為「天官」,舜帝墾地為「地官」,禹帝治水為「水官」,合稱為「三官大帝」。神仙通鑑這本書說:「天官堯也,地官舜也,水官禹也」。並說因堯定天時,以齊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故為天官,舜畫十二州,以安百姓,故為地官,禹治洪水,以尊民居,故為水官。

二、靈德溫王殿
初先人等由家鄉攜帶眾神香火護身來此侍奉,日夜參拜,乞求平安。嗣後人民廣聚,眾議建廟于本里的北崎山麓,將各香火改塑神像,合祀在廟。自是神靈益顯,至清雍正年間,即移至現址擴大重建,號曰「流水亨通溫王廟」。崇奉 溫府王爺為鎮殿主神,配祀 真武大帝、三官大帝、文衡聖帝、朱王、柳王、葉王、劉王等諸神像,從茲果然流水亨通,漁業興盛,里民安居樂業。
溫王殿的前身是三官殿,於清雍正年間,將址遷徙邑南,改建新廟,名為「溫王殿,歷今二百餘載。而今流水亨通,漁業興盛,里民安居樂業。於民國54年建立,全名為【靈德溫王殿】:又於民國86年拆除擴建,到民國90年落成。
溫王殿供俸的主神是 溫府王爺。另有五千歲(金府千歲、鐘府千歲、鋼府千歲、銅府千歲、鑼府千歲)、觀音佛祖、劉府王爺、真武大帝、柳府王爺、葉府王爺、文衡聖帝、朱府王爺、福德正神。
三、威武金王殿
威武金王殿,本來稱為{德安宮}。據傳早年風櫃尾地廣人稀,又三面臨海,常有鬼魅出沒,因此由「流水亨通溫王廟」降乩指示,在聚落東端入口處興建一座廟宇,派萬善爺駐守。大正11年德安宮曾設立一個稱為「德安宮勸善堂」的堂。之後又改為武壇。丙寅年重修擴建後,溫府王爺再派金、邱、匯三位王爺到德安宮駐並以金王爺為主神,改名為「德安宮金王殿」。戰後初期金王殿曾被海防部隊佔用,做為東港的檢登站;民國60年再次重建,民國62年竣工之後改名為「威武金王殿」;民國96年因為廟頂嚴重漏水,拆除重修,目前尚未完工。
金王殿供俸的主神是萬善爺。另有開天先帝、邱府王爺、金府王爺、羅府王爺、福德正神、虎將軍爺。
建之前
四、祭祀
風櫃里有東甲為金王殿;中甲為溫王殿;西甲為三官殿3座公廟。每天的祀茶祭儀是必備的。清晨4時西甲及中甲的兩位老大會一齊到西祀荼,東甲的老大階到東宮祀荼;東、西宮的祀荼儀式完畢後,各甲老大再到中宮集合,一齊向溫王殿得神祀荼。同樣的祀荼儀式每天要舉行兩次,另一次在下年3時,同樣是先舉行甲頭性的東、西宮祀荼,約下午4時再舉行全村性的中宮祀荼。
五、元宵節夜巡
風櫃每年元宵節都有連續3個夜晚的神轎繞境活動。元宵節當天下午7點半乩童和福官開始作法,由福官頭翻譯一些有關今年社里運道的神旨;到9點多才向主神請示當晚要出巡的是那3尊神祇。據說溫王爺通常都是到第三晚才會親自出巡,如果祂第一晚就要親自出巡,就表示今年社里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晚上10點左右出巡的3尊神明分別被請上3甲的神轎,由各甲頭的民丁抬著繞境。 當神轎繞到村落邊境的每一個營頭前都要停下來,乩童作法象徵制服惡靈,等到全境繞完神轎回到廟口時,再由3甲頭的轎夫展示「趨轎」的功夫,抬著轎子奮力的來回跑,象徵神靈發威及出征勝利歸來;連續3晚的繞境儀式過程都相同,經過元宵的繞境儀式之後居民就認為社里內會有一段時間平安無事。
元宵節原有鄉里三甲人民抬神轎繞境之傳統習俗,近年來增加有摸彩贈獎活動,獎品有遊艇、休旅車、機車、電器用品等,轟動全澎,吸引縣民參與,活動期間人車擁擠,熱鬧非凡。

1 則留言:

  1. 連澎湖廟宇特有的[鄉老],每天幾點得去廟宇跟神明請安都調查了,好用心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