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廟宇的故事~民間傳說「龍怕臭、虎怕吵」


地點:澎湖天后宮
左青龍右白虎(第一張為龍門第二張為虎門)

俗話說:「入龍喉、出虎口」,廟宇龍虎邊的判定,是以正殿神明面向的所在來解釋,因此所稱的左邊,即是我們進入廟宇方向的右邊。民間傳說「龍怕臭、虎怕吵」,所以廟宇的廁所大多建在虎邊,免得將「龍種」給趕走。所以在廟宇想如廁,往虎邊找就對了<( ̄︶ ̄)>
資料來源:巴哈姆特




~~~~~~~~~~~~~~~~~~~~~~~~~~~~~~~~~~~~~~~~~~~~~~~~~~~~~~~~~~~
前言
澎湖地區具有相當良好之漁業發展條件,曲折的海岸形成眾多天然灣澳,稍加建設即可成為甚具規模之漁港,因此澎湖漁港之多為全省之冠。澎湖的海岸多曲折,岬灣交錯,在澎湖,各地漁村幾乎村村有漁港及祈求出海保平安的廟宇,形成澎湖一種特殊的島嶼文化。

地理環境~自然生態景觀─鎖港礁頭
馬公市自然生態景觀─鎖港礁頭

鎖港礁頭上,海蝕拱門
 鎖港的原來地名是「小管港」(閩南語發音),顧名思義,當然是漁業發達,漁獲中以盛產「小管」而聞名,村莊中有澎湖最巨大的石塔建築,名為「子午塔」或「南北塔」,共有二座,約有二層樓高度以上,目的在於鎮風避邪的作用,這須要另外專門介紹,在此就不多著墨。鎖港正好位於機場航道上方,不時可以看到飛機從頭上經過,地理位置又位在馬公市東方,與台灣較為接近,所以有海上航線與嘉義布袋之間通航,交通也頗為便利。

在鎖港港口南方,有一塊海蝕平台向東延伸入海,也就是俗稱的『礁頭』,這裡沒有鋪設良好的道路可以進入,更沒有明顯的路標指示路線,僅有泥土路可以進入,但是進入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聳的黃色土堆,加上掩埋垃圾的處理場(這是先前玄武岩被挖空之後,所殘殘留的坑洞加以利用);再經過一段每逢下雨就泥濘不堪的道路,才能看到這片佈滿仙人掌的海蝕平台,在這裡只要時間合宜,隨時可以看到一些釣客,享受著釣魚之樂,因為漁源豐富,此處的外海,也有漁民申請漁業權,設置了定置網,往往可以帶來不少豐盈的收穫。
在礁頭這個地方,猶如一個半島,三面臨海,四周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當然欣賞浪打礁岩,激起的水花也令人讚嘆其壯觀,但是所要介紹的重點並不在此,雖然有許多遊客認定為『私房景點』,但是如果沒有深入介紹,恐怕也是『入寶山而空手回』
澎湖人的老記憶:
鎖港以前甚多漁船從事捕撈小管,現在仍然有小管加工廠,於是先民稱呼這個聚落為小管(台語發音),後來政府取諧音"鎖港"為名。小時候年幼無知,不知鎖港的存在,每次聽長輩提到鎖港(台語),我都以為是在說香港。 鎖港聚落規模可以算是澎南地區之首,所以社區內生活機能是澎南地區最完善的,包括7-11、好彩頭超市、鎖港派出所、澎南圖書館等等均散佈在鎖港村內
廟宇
一、簡介
廟 宇名 稱 :北極殿 (舊名:池王廟)
祠 奉主 神 :真武大帝(玄天上帝)
祭 典日 期 :農曆三月三日
宗 教 :道教
創建年代日期:不可考,據傳建於清康熙年間 清乾隆四十四年間重修
組 織型 態 :財團法人服 務 電 話 :06-9950639地 址: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1491號

二、歷史緣由
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真武大帝」、「開天大帝」、「開天仙帝」、「北極佑聖真君」、「真如大師」、「北極聖神君」、「元武神」,俗稱之為「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
玄天上帝本係自然崇拜的星宿神,即北極星所擬人化的神祇,屬於天神,為道教崇拜的神祇,神格僅次於玉皇大帝,與三官大帝同為方位之神,據說其職責是把守北天門,多奉祀在北極殿,法力高強,能驅邪治病,稱號為「佑聖真武玄天上帝」。而儒教亦尊他為天神,即北方黑帝,並且也給與「皇天上帝北極神明」之尊稱。然而玄天上帝究竟是怎樣的神明呢?
胡建偉在「澎湖紀略」一書中云:「北極真武元上帝,乃北方元武之神,元武屬水,水色黑,故帝衣服旗幟俱黑,即所謂元冥乘坎而司冬,稱冬帝曰黑帝是也,神為五行之一,五行之祀,載於月令,此天地之正氣也。」在圖誌上也說:「真武為淨樂王太子,修練於武當山,功成飛昇,奉上帝命鎮守北天門,披髮跣足、建皂纛旗。」
在神異傳裡也說:「真君仗劍,追天關地軸之妖,冠履俱喪,伏而收之,故塑像猙獰,冠裳不整,座下伏龜、蛇各一,龜,天關也,地軸,蛇也。」臺澎民間更有許多的傳說,今擇一、二分別敘述如下:
1、玄天上帝足踏龜蛇,右手執劍,左手印訣,龜蛇乃其胃腸所化成。在隋文帝開皇元年三月三日,從母親左脅下生出,當生之時,瑞氣飄揚,異香芬芳。但「上帝公」前身為屠夫,深感殺生太多,罪孽深重,內心愧疚,一旦了悟,決心修道,擬將屠刀拋入江河,又恐誤傷水族,加添罪孽,便舉刀切腹淨體,把腸肚棄於江河,以贖前愆,不料空中忽降萬道金光護體,一點真靈竟脫殼而昇化,逕飛武當山潛修,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時,鄱陽湖之役落敗,隻身逃到武當山,發現一座荒廢的「上帝公廟」,他立刻挑開蜘蛛網,隱藏進去,祈「上帝公」保佑平安,禱告之後,蛛網又重復原狀,化除危險。明太祖得天下之後,報答神恩,重修此廟,並敕封上帝公為「玄天上帝」,御題「北極殿」匾額一方。
現今澎湖地區奉祀「玄天上帝」為主神的廟宇,計有馬公東甲北極殿、西衛震威殿、案山北極殿、鎖港北極殿、山水上帝廟、井垵上帝廟、沙港東社北極殿、鼎灣永安宮、葉北極殿、城北北極殿、青螺真武殿、紅羅北極殿、西溪北極殿、大池治安宮、竹灣上帝廟、鼎灣開帝殿等十六座。

鎖港鎮山子午寶塔與貝塚介紹
鎖港地名的由來,係鎖港港口內,有許多小管迴游棲息,舊稱:「小管港」。清代即稱:『鎖管港』,隸屬於蒔裡澳,鎖管港社。日治時期曾與「鐵線尾」合併,稱之:「鎖鐵里」。民國40年,改稱:「鎖港里」。鎖港鎮山子午寶塔:
子午寶塔—南塔
鎖港的寶塔,是地方重要的地景,其元宵節的乞龜活動,『金龜』與山水齊名,是澎湖各地民眾,爭相邀約前往的地方。茲將寶塔相關的碑文,抄錄如下:鎖港里鎮山子午寶塔,原由:『石塔的故事』,我走訪里內幾位耆老的敘述,再到北極殿訪問掌管北極殿法師許先生溫西,研究相關可能性,及鎖港里北極殿坤元寺財團法人董監事會陳董事長興先生,共同研究整理如下:

一、建塔年代:在何年無法確知,但幾位耆老八、九十歲長者相告,在他們祖父輩就有。鎮山子午寶塔,從耆老年齡向前推算,應該將近二百年歷史(古蹟)。
二、建塔原因:『南午塔』、『北子塔』未建前,前中間有座天然沙丘,頂約有兩三層樓高,和五德的『大帽嵿』,是進出港口的地標。鎖港的地名,因小管魚游入港內,原名是『小管港』。在南午塔,有條自然港溝,海水環繞坤元寺前,再繞至北極殿前,在北極殿前約一百公尺處。有具(貝)塚,就是先人遺留的證物。小管魚在北極(殿)前,就可捕得,地名由而命名。目前的港溝雖淤積變狹,但仍有大排溝可求證。在一個夜晚起風,俗稱:『大透北』(現稱:超級強烈颱風),天亮找不到沙丘,當時村里居民損失慘重,廟是漁民的精神托付,北極殿真武大帝降旨,建南午塔北子塔鎮山母。漁民進出港的地標。固(故)有這樣的俗語:『小管港了一座山,豬母水了一個垵(港)。』因鎖港沙丘飛到山水的港,蓋平港口當時的山水港,應該  是現在過社區橋,就是港口。
三、鎖港里鎮山子午寶塔建七層:『南午塔,北子塔。』在真武大帝顯赫旨下,村民每戶人家,每丁口,親搬一塊石頭到建塔地點,建造七層塔,來鎮煞驅邪保護村民。頂端是武將,手拿金鞭型石碑,四角尖峰添上紅硃砂,青草靈巧攀登塔峰,真壯麗。(我回憶小時童年登塔的點滴,又重現與塔的情份。)四、鎖港里鎮山子午寶塔,整建成九層塔:有其因由:大約離現在有四十多年前,南塔在一位出家尼姑,至塔下焚火升天,隔大約不到一星期的一個清晨,太陽還沒出來,南午塔發出嚎哮聲,有如虎嘯雷震幾聲,鄰近居民正納悶,就聽到塔倒下之聲。村民請示:『真武大帝』,真武大帝選定良時吉日出巡繞境,觀音佛祖扶乩登轎出巡,(一)手拿燈斗,內放豆子,另一手從燈斗拿豆子,撒豆成兵,來驅邪鎮煞,指示(原來七層塔)升高兩層。理由是人口增加,為永續長久,永保居民平安,共九層,每一層有無數個一,九層重疊相加,就是無數個九,意即九九九九九,永保居民九九九九,所以頂層峰頂,現有阿彌陀佛石碑,扁型頂峰。五、結論:鎖港里鎮山子午寶塔,層層相疊,數數相壘,攀登九尊,永保久久。              
鎖港的「貝塚」殘跡
鎖港遺址,位於北極殿前約100公尺處。高度在10公尺左右,距離目前的海岸線約500公尺,遺址的總面積估計在10,000至15,000平方公尺之間,約有一半的範圍,現已遭鄰近築屋及廢棄物的破壞。遺址發掘,有一項重要發現:即是「四座墓葬的出土,無坑穴。」這四座墓葬,皆出現在貝塚的下面。其葬式為:「頭向南或向西,仰身直肢或屈肢。」在澎湖縣文化局相關報告中,獲致結論:「從鎖港遺址以及其他細繩紋陶文化期遺址而言,這個文化期的居民已在澎湖定居,並且在澎湖各個主要島嶼上形成了一個或數個大的聚落。這些居民的生業資源較早期的粗繩紋陶文化其更趨於多樣性,除了貝殼和魚類之外,獸骨和鳥骨的比例顯著增加,在工業工具上,捕魚的墜取代了採貝的凹石,成為數量最多的石器。」另外,在鎖港貝塚,由墓葬出土的人骨發現,當時住民的食物中,已知有植物及海藻類。透過這些發現,研判當時澎湖細繩紋陶文化期的住民,已藉漁獵、採貝、狩獵及農作,作為基本生活的使用。又透過陶器和石器原料及成品的發現,認為鎖港貝塚的住民,可能透過交易,換取其他的物品、糧食的情形,亦推測:這一時期的住民,有可能跟澎湖其他地區,或是與台灣本島西南沿岸,進行交易。李威霆先生,發表一篇考古文章《由考古人類學看台灣歷史文明》,其中有一段敘述,提及澎湖鎖港貝塚,文曰:「如在澎湖東南的鎖港,繩紋紅陶貝塚遺址中,即曾發現早在4600年前的無棺具墓葬,與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細繩紋陶文化相近,…」。可為上述記載之引證。民國 八十八年 十一月整修 

鎖港紫微宮
澎湖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加上早期移民生活的艱苦並與大自然搏鬥的歷程,演變成對於鬼神特為崇敬的精神文化。相較於臺灣其他地區以姓氏宗祠為聚落的精神中心,澎湖的每一聚落除擁有一個以上的宮廟外,並在聚落周圍分設五營、石敢當以避邪阻剎。而宮廟通常為聚落裡最高大、最華麗的建築物,並作為一社里的精神與信仰中心。一般而言,澎湖的宮廟體系對於當地居民而言主要有兩大功能:
1.宗教功能:除了保佑居民平安、生活富裕外,居民相信宮廟內的主公及其其他神,以及其營頭、附屬廟、將軍廟、避邪物等,構成一超自然的防禦體系,使居民免受邪剎迫害。
2.社會功能:宮廟及其主祭神,對外代表其聚落單元,參與各社群單元間的相互或共同活動。對內則為聚落單元的精神中心。

資料來源:貝塚,請參閱李威霆澎湖縣文化局http://cpis.eland.gov.tw/cprpts/Ponghu/depart/culture/txt/2.htm網頁。】
旅遊達人〈http://www.magong.com.tw/community/village_data.php?id=54〉
南部地區社會教育服務資源網http://www.tncsec.gov.tw:8088/
湖西數為中心http://itaiwan.moe.gov.tw/doc/am_pdoc/culture.html
澎湖縣農漁局http://www.phhg.gov.tw/chinese/depart/farm/index.a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